纵观人类科技史,在面对真正具备革命性意义的新技术时,大众往往会经历三个不同的心理阶段:首先是惊奇和敬畏,认识到它能解决人类社会多年痼疾;随后是疑虑和警惕,担心它可能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;最后是信任和习惯,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尽管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安全,但大众心理从第二到第三阶段的过渡,往往意味着新技术已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“万无一失”——而这一心理过渡,此刻正渐渐发生在如今火热的自动驾驶领域,业内早已达成共识,安全是自动驾驶技术开发的“最高原则”。
这当然不难理解,就像投资人程浩所言:人工智能本质上分为“非关键性应用”(比如人脸识别)和“关键性应用”(比如自动驾驶),在真实的落地场景中——比如上班刷脸,“非关键性应用”的识别率是98%还是99%并非云泥之别;但“关键性应用”则不然,需要海量数据加持下的算法精进,因为哪怕自动驾驶拥有99%的可靠度,也意味着100次就出1次事故,这也是为什么AI创业大多集中在“非关键性应用”,而自动驾驶这种“关键性应用”的最大玩家,往往是科技巨头的原因。
当然,如前所述,世间没有绝对安全,在现实的另一端,作为一种确定性趋势,自动驾驶这条国际赛道格外拥挤,此时此刻,任何有能力的国家(尤其美国)都在以一种军备竞赛的心态开足马力,试图率先完成规模量产,抢占先机——事实上,前段时间美国发生的几次自动驾驶事故,就已让不少美国业内人士(尤其大公司)担心,事故阴云会让一直胶着中的立法进程趋于保守,让整个产业按下“暂停键”,从而让全球唯一有实力与之抗衡的中国抢占先机。
而在中国,自动驾驶从实验到量产的最大鸿沟,亦是头号玩家百度最关注的问题也是安全。大洋彼岸的悲剧也提醒我们,安全永远是自动驾驶的“第一天条”,于是我们看到,在刚结束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,他们发布了首个针对中国市场的自动驾驶安全报告,融合了Mobileye的RSS安全模型,希望作为领跑者带动行业安全标准落地和技术升级。

通过这份报告内容可以看出,在自动驾驶的研发路径上,通过拆解目标,逐级演化,细分场景等方式,足以打磨出一个安全可量产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。